4.8万亿普惠小微贷新增隐忧:“掐尖效应”问题凸显

xiangqiankan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10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28.4万亿元,新增4.8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增额度。

  但是,监管也明确表示,当前小微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困难,将指导金融机构尽力满足企业合理需求,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特别是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等企业,加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4.8万亿普惠小微贷新增隐忧:“掐尖效应”问题凸显 第1张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普惠金融历经10年的发展后,银行对于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总规模持续维持高增长已超过贷款总量的12%。但是,由于国有大型银行是普惠小微信贷投放的主力,批量和标准化的模式也存在“掐尖效应”,导致信贷资源比较集中于优质企业。部分经营困难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反而会因“硬性指标”与贷款无缘。在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授信扩面的过程中,提质增效将聚焦首贷户等空白领域,要求银行在授信模式、小微企业评估体系、信贷产品多样性等方面做出进一步改变。

  争夺“首贷户”

  按照今年年初监管对银行的普惠小微监管要求,已经没有再提“两增两控”,也没有硬性强调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而是要求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保持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稳,通过调降各类收费的方式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10月20日,在监管公布的数据中,截至2023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4.59万亿元,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9.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6.9%。同时,有贷款余额客户数为4260.5万户,较年初增加372.8万户,增速8.75%。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今年一季度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为1.69亿户。其中,企业5282.6万户,个体工商户1.1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6万户。

  也就是说,当前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户数尚且不到个体工商户数量的一半,仍有很多的小微企业没有享受到银行贷款,而扩面也就成为当前普惠小微贷款的一项重要工作。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5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要求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放、保险保障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

  “首贷户是如今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扩面的一个关键指标。”一家国有大行普惠金融部人士称,目前,小微企业的每一笔贷款都与企业一一对应,银行将贷款逐笔录入到系统并上传给监管,由于所有的银行都会将企业贷款录入到系统中并留存记录,如果该企业此前没有相关记录,即可认定为首贷户。贷款发放之后,银行还会将企业的首贷户认定进行复核,避免企业同时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被重复认定。

  该人士认为,监管对普惠小微首贷户指标的要求是要加大银行贷款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银行贷款服务,避免银行过于依赖存量客户,采取加大授信规模的方式冲规模。另外,小微企业贷款难普遍表现在“第一次”贷款难,而有过贷款记录的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时会相对容易很多,这也是监管要求加大首贷户贷款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当前普惠小微贷款中,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该人士指出,优质的小微企业不缺钱,但银行争相贷款;困难的小微企业缺钱,却拿不到贷款。“哪些企业银行能给贷款帮扶一下,哪些企业风险太大不在银行服务范围,银行的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打破抵押“迷信”

  在普惠小微贷款批量化和标准化过程中,由于企业需要资金量规模相对较大,银行在授信中往往依赖抵押,比较常见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就是经营贷中的“房抵贷”。对于银行而言,这类产品的授信额度能够放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操作流程上也比较简单。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微企业有足值房产的向银行贷款不难,更多企业则是没有房产抵押或房产价值不足。

  江苏一家科创企业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一年的研发运营资金需要3000万元到4000万元,企业和个人都没有相应固定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只有企业做大了或者上市了,可能才能通过银行渠道融资。”

  事实上,小微企业信用贷的风险不低,该风险不可能由银行单独来承担。但是,在银行信用贷投放已成大趋势的情况下,银行也在探索各种合作模式。

  “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在增加,但是单笔的额度会有限制。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的重点领域小微企业,银行已经在尝试与政府分担风险的方式来进行授信。”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据了解,江苏、安徽、广东等地均在此前建立了普惠金融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8月31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修订)》,旨在通过调整风险分担模式、扩大普惠贷款补偿范围、提升重点产业领域补偿比例等,放大财政杠杆,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针对绿色低碳、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货币政策工具投向的重点领域,可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普惠机制的风险补偿比例,从50%提升至65%,引导合作银行机构加大对广州市重点领域的支持。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政府会根据产业发展对企业进行筛选,而银行也有独立的风控机制。在经过两者认可之后,银行普惠小微贷款能够采取信用方式投放且额度更高。

  实际上,要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银行金融服务,同时降低贷款对抵押的依赖,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评估体系也要有所改变,并开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银行借助小微企业的缴税情况对企业进行评估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银税互动。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很多银行都建立了打分卡制度,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多维度评分,对应银行的授信情况,这也是一种对企业的评估模式。”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评估企业的维度和模式越多,银行则能够以此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有利于银行信用贷款投放。另外,银行把控好资金的用途,贷款的风险也是完全可控的。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投放过程中,对企业的评估还可以放在供应链体系中。围绕政府采购、华为供应链等一些产业链,银行凭小微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关系也能给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

  “监管要求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当前的政策导向,有利于稳经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也有一部分小微企业的困难并不在资金上,而是集中在市场的现状和对未来的预期方面。”一位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市场消费仍有待提振,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影响,这并不是获得银行贷款就能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不旺,即使能在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再低,但是企业也会缺乏贷款意愿。

  “所谓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是高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这些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缺资金问题。同时,尽可能帮助一些当前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尤其是那种少了一笔资金就会倒闭,而有了一笔贷款就能够持续经营、恢复盈利甚至活得更好的企业。”上述市场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