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应时代之问,十余家主流财经媒体上海论道
技术的冲击、大环境的变化、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给财经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余家市场化主流财经媒体齐聚上海,共同探讨如何回应这些时代之问。
7月2日,在第一财经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与改革开放同行:2023财经媒体发展论坛”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中国财经媒体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激荡岁月里,主流财经媒体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的拥护者和推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见证者和记录者。
裘新表示,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面对艰难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面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时代之问迫切呼唤主流财经媒体不忘初心,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传媒力量。
如何回应时代之问?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表示,财经媒体是上海媒体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当下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财经媒体人也面临着三项具体任务,也就是“三个讲好”——讲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故事、讲好上海发展故事、在全球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宋炯明表示,如今迅疾变化的时代,虽然挑战很大,但更为主流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变化?宋炯明表示,有三个维度可以参考,就是专于传媒、守于传媒、不止于传媒。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论坛上发布了国内首份系统性研究财经媒体的《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7家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的回答。
这七家财经媒体分别是《财经》、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财新传媒和界面财联社。
《报告》认为,尽管置身于后真相时代叠加“杂合体新闻业”的中国当下,七家媒体仍将“专业性”作为其职业操守的首位精神要义。七家媒体既是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一员,更以其理性、建设性姿态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构成。
“为什么财经媒体在应对这场互联网大潮的抗压能力相对比较高?实际上与专业化程度、专业壁垒打造得非常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报告》可以发现,越是做得专业,壁垒越高,应对外在的风险能力就越强,这对于媒体的融合有很好的启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表示。
财经媒体的未来在哪里?
但毋庸讳言,目前财经媒体也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观察报》社长、总编辑刘坚表示,面临技术挑战的媒体行业,也同时面临着外界对于这个行业存在价值的质疑。
在刘坚看来,媒体具有社会议题设置、挖掘事实真相的功能,要求报道要客观、公正、准确。媒体还要有勇敢捍卫真相的追求,“如果没有这个追求,我们还真的没有太多的价值。”刘坚表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提出,互联网革命改变了传播逻辑,让媒体从一个内容的垄断生产者和中心,成为了不足千分之一内容的生产者,怎么打破封闭?需要“媒体+智库+数据”。其中,基于媒体、超越媒体的部分就在内容生产。面对海量内容,机构媒体要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基于算法逻辑提供一个框架,通过建设媒体智库来提升能力。
就智库化和数据化转型,邓红辉坦言,实践起来逻辑非常难,一定程度上“传统赛道的机构要换轨、要转型、要升级,比创业要难”,因为要求同时做两件事——探索新资源、处理旧问题。因此,需要新策略。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兼总编辑刘学东(闻达)说,财经媒体除了对于新闻持续的坚持、持续的新闻创造影响力,同时是能够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好的报道、好的行业探索是能够给投资者以额外的回报的,这是大家经常会忽略的。
如何验证一家媒体智库或者一家媒体转型成功?刘学东认为主要基于两点:第一,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数字资产,其次,整个数字资产或者转型形成的新逻辑,要在总收入中形成一定的占比。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蓉表示,市场的潮起潮落,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中国整体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对始终坚定市场化方向的财经媒体并非坦途。在不断创新转型与时俱进的同时,如何不为短期压力所迫,如何不为各种眼前利益所诱惑,坚守和定力变得尤其不易。
李蓉提出,面对大趋势,主流媒体必须谋变求生,但也不能放弃自身优势,完全被动跟随。在李蓉看来,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杂音和困惑,而社会依然需要真相、需要一些基本共识,因此主流财经媒体其实大有可为,那就是提供真正的新闻,定义时代的议题。一旦建立这样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的市场化财经媒体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关于市场化财经媒体的未来,李蓉认为有三个“离不开”: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遵循、离不开对媒体主业的坚守、离不开对自我变革和创新的执着。
《财经》杂志主编何刚则表示,在强调新的媒体技术、新的传播方式、人工智能的时候,不能忘记好内容,好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不存在’新媒体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所以这些机构媒体没有价值’,这个悖论在欧美主流市场已经被解决了,他们都活得很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坚守创刊时的初心、好内容。”何刚说。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表示,新闻媒体、新闻行业、新闻人一直遇到挑战,从原来的报纸到广播、电视、网络,每一步都是挑战,包括商业模式也一直都有挑战。所以挑战是常态。“我们也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坚守媒体初心,拥抱AI时代。”
未来的主流媒体到底能干什么?刘永钢表示,能干的还是很多的,价值也很大。他认为,未来的主流媒体首先是精准信息的打捞者。其次是新闻事实的核查者,也是个性化风格的训练者。“打捞的方式有很多,有编辑的方式、搜索的方式、算法的方式、AI的方式等等,但是这里面一定有人在里面。”
最后,未来的主流媒体也是主流价值观的坚守者。“未来我们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塑造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表示,20年前,财经媒体刚刚蓬勃生长的时候,是一个极速成长的时代。但近年来生存环境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技术、商业、社会大环境的困扰,财经媒体还没长大,就面临疾风骤雨。
但是,杨宇东表示,需要坚信的是,社会对财经媒体的需求依然不变,甚至更大。“我们有责任、有使命去满足需求,不要忘记自己为何而出发,在拥抱新技术、新表达的同时,不要被异化。”
ChatGPT如何改变财经媒体?
当下,包括ChatGPT等大模型、元宇宙等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业的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
“传媒,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丰富内涵,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关键重点,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宋炯明表示,一直以来,媒体以内容、渠道、技术、运营为关键抓手,在深度融合上持续探寻创新路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人工智能、元宇宙、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演进必将为财经媒体的发展塑造无限可能。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喻国明表示,对于媒体来说,把互联网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变为自己的增量,变为自己的力量,恐怕是未来主流媒体应该审慎和积极探索的重要模式和方向。
在喻国明看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价值和力量。同时,AGI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增强。因此,在AGI之下的传播生态,将发生四个转变:换轨、换场景、换引擎、换平台。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解决方案负责人王麒进一步分析了大模型可以为传媒行业贡献的应用,比如,传媒行业在技术领域最需要的是打标签,海量的新闻资讯、图片需要打标签。如果标签技术打得不好,会非常影响后续的推荐以及制作,大模型可以实现标签粒度更加细化,标签深度升级,核心标签产生分层次的标签。
此外,王麒表示,通过大模型能给新闻提供智能标题和智能摘要,大大节省人力编辑的工作;大模型能带来数字人的虚拟直播,大大缩短内容生产的成本;大模型还能带来常见的文生图、图生图,以及智能客服等。
第一财经CEO陈思劼表示,市场化财经媒体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本身就是成功与挫折并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而市场化的财经媒体总体而言,在中国应该还算是一个年轻的群落。“我们不仅面临共同成长的课题,也必须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